1. 植物病毒病
在农业生产中,每年因农作物感染各类病害而遭受重大损失。其中,植物病毒病是仅次于植物真菌病害的第二大类植物病害。病毒专化性强,要在活体寄主细胞内寄生存活,在种植业生产实践中危害大,防治难度高。例如,南方水稻区病毒病流行,致使水稻减产20%~30%;黄瓜花叶病毒病、烟草花叶病毒病流行也已导致多种蔬菜严重减产[1]。随着全球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加剧,导致病害发生规律也产生了新的变化,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危害[2]。 图1 不同植物感染病毒病的症状 2. 植物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途径是指病毒从带毒植株传播到健康植株的过程。例如,蚜虫、灰飞虱等媒介害虫通过口器刺吸汁液传播病毒的途径[3]。这个过程中,媒介害虫如蚜虫、灰飞虱等称为病毒载体。 图2 病毒载体参与的“植物-病原-环境”致病三角 4.1气候变化增加了植物病毒病的传播机会 (1)CO2浓度: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可提高植物病毒病的发病率。如在CO2水平较高(550 μmol/mol)的小麦地块中,自然病毒发病率增加10%以上[2]。 (2)温度:温度的改变使媒介及其寄主植物的适宜条件得到扩展,可能促进许多虫媒及携带病毒的传播。例如,与20℃或22.5℃相比,植物病毒在18℃时在受感染植物中增殖最多;同时,温度升高会增加蚜虫的取食速率。20℃~32℃时,烟草花叶病毒(TMV)在烟草叶盘中的增殖速率,会随温度升高而加快,但在32℃以上时受到抑制[6]。近些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或略高于常年,田间的病虫越冬基数和害虫(蚜虫、蓟马、飞虱、粉虱、叶蝉、潜叶蝇等)均高于往年[7]。 对照 [1] 肖钦之, 邓斌, 邹海露, 等. 植物病毒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[J]. 南方农业, 2021, 15(34): 64-69. [2] Piotr Trebicki. Climate change and plant virus epidemiology[J]. Virus Research, 2020, 286(12): 198059. [3] 阎世江, 郭建恩.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研究进展[J]. 天津农林科技, 2022, (06): 26-28+32. [4] Roger A.C. Jones; Rayapati A. Naidu. Global Dimensions of Plant Virus Diseases: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[J]. Annual Review of Virology, 2019, 6(1): 387-409. [5] Jo Eun-Kyeong. Interplay between host and pathogen: immune defense and beyond.[J]. Experimental & molecular medicine, 2019, 51(12): 1-3. [6] Tsai Wei An, Brosnan Christopher A, Mitter Neena, et al. Perspectives on plant virus diseases in a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of elevated temperatures[J]. Stress Biology, 2022, 2(1): 37-37. [7] 王晓杰, 甘鹏飞, 汤春蕾, 等. 植物抗病性与病害绿色防控:主要科学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[J]. 中国科学基金, 2020, 34(04): 381-392. [8] 史晓斌, 谢文, 张友军. 植物病毒病媒介昆虫的传毒特性和机制研究进展[J]. 昆虫学报, 2012, 55(07): 841-848. [9] 张静雅, 何衍彪. 植物病毒病检测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[J]. 安徽农学通报, 2019, 25(12): 79-81+83. [10] 陈晓燕, 王盾, 黄杰, 等. 新型杀菌剂异噻菌胺[J].农业农业网, 2019, 9(27):1-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