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水稻的两大“劲敌”
1.1 恶苗病:水稻的“疯长陷阱” 恶苗病,又称徒长病,水稻被侵染后可让稻株疯狂徒长、倒伏,茎秆细弱如“面条”,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。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因,苗期发病时病苗比健壮苗细高(约高出1/3),叶片细长呈淡黄色,轻触即断,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。成株期在插秧后1个月左右出现病株,病株分蘖少或不分蘖,节间伸长。若在水稻抽穗期将病菌传播至花器,可造成提早抽穗、穗形小而不实。通常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;籼稻较粳稻发病重,糯稻发病轻;增施氮肥、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发病重;晚播稻比早稻发病重。发病时轻则减产10%~20%,重者甚至50%。 1.2 稻瘟病——水稻的“焦叶疫火” 稻瘟病是“水稻癌症”,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列入《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》。主要通过空气传播,在水稻的不同组织部位和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,造成苗瘟、节瘟、叶瘟、枝梗瘟、穗颈瘟以及谷粒瘟等,其中穗颈瘟(入侵穗颈后形成黑褐色腐烂环,稻穗整片枯白)造成的损失最重,叶瘟症状(叶片布满梭形灰斑,边缘赤褐色)最明显,发病早而重的可造成水稻白穗;发病晚的可使水稻瘪粒增多。在稻瘟病流行年份,每年可造成近30亿kg的粮食损失,部分田块甚至颗粒无收。 切断“源头传播链” 种子是病原菌进入田间循环的初始载体,若种子带菌,病菌可通过灌溉水、农具、气流扩散,形成二次侵染。 避开水稻秧苗敏感期 水稻2~3叶期是病害侵染的关键窗口,对药剂也较为敏感;若苗期感染,用药极易造成植株维管束或生长点受损,而若能通过种子处理有效防治病害,就能规避这种风险,也能减轻后期的防治压力。 经济高效 种子处理药剂的用量和成本仅为后期喷药防治的1/5~1/3,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和药液流失,节省用药成本、操作简便。 促壮苗效果明显 种子处理能增强种子活力,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,促进根系生长发育,有利于培育壮苗。 综述,病害的预防胜于治疗,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的关键就是给种子穿上“防弹衣”,主动防御。 图1 异噻菌胺通过代谢产物ISTA诱导SAR产生 广谱持久 入田®激活的SAR具有长达60天的持效性,能够全面防御真菌、细菌、病毒等多种病原体,并具有一定的刺激生长的功能。 低量高效 水稻浸种仅需30毫升即可处理150斤稻种,预防一季恶苗病、稻瘟病等,防效稳定,效果可持续至分蘖末期。 抗性风险低 通过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抵御病害,而非直接杀菌,不易产生抗药性。 安全性高 通过15 mL~25 mL拌种1 kg水稻种子发现,入田®对种子发芽和成苗非常安全,且出苗率和水稻芽长明显好于CK,同时对水稻高度安全。 图2 入田®不同剂量拌种后的发芽率 入田®稀释600~1000倍,48 h;种子捞起后直接催芽;温度低、浸种时间长时(如东北,浸种5~7天),可酌情降低用量,如40~50 mL浸种75 kg稻种。 5.2 干种包衣 每公斤稻种使用15 mL入田®和10 mL水,拌种包衣。 通过入田®拌种处理后,在苗期、拔节期和乳熟期在田间调查时,几乎看不到发病植株,对苗瘟、叶瘟的效果尤为明显(图3和图4)。 图3 入田®不同剂量拌种处理对苗瘟的防效 图4 入田®不同剂量拌种处理对叶瘟的防效 6.2入田®拌种试验示范 示范时间:2024年5-6月。 示范地点:江西九江湖口 示范方案:处理1:2 mL拌种1kg;处理2,11%精甲·嘧菌酯·咯菌睛6 mL拌种1 kg(对照药剂);处理3,空白对照。 观察发现,对照区稻瘟病发病严重,入田处理区恶苗病防效高达99.7%,无稻瘟病发生,防效显著优于对照。 图5 对照药剂与入田®拌种的水稻植株对比 对比发现,入田®2 mL/公斤拌种处理在根系发育和幼苗健壮度上表现突出,根系发达,次生根数量多,根系长度和数量显著优于对照药剂;幼苗长势健壮,叶色浓绿,株高均匀。 6.2入田®浸种试验示范 示范时间:2024年6-7月 示范地点:江西省新余市姚圩 示范方案:处理1,农户对照;处理2,入田®1000倍浸种8~12小时。 图6 CK与入田®1000倍浸种处理根系对比 对比发现,入田®处理的秧苗长势与根系均显著优于对照,且无恶苗病和稻瘟病发生。 6.4育种大户入田®浸种试验示范 示范时间:2025年3月27日浸种,浸种7天,4月2日下种 示范地点: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李各庄镇李老板育苗基地 水稻品种:津育22,津原U99,津原89,盐丰47 示范方案:入田®用量100 mL浸种500斤,浸种7天,共浸种12万斤水稻 4月16日回访发现,使用过入田®以后,水稻长势健壮,出苗整齐,经过低温考验后没有恶苗病和立枯病。对比根系发现,入田®处理后根系不错,根系发白且已经盘根,须根多。 预防成本远远小于受灾损失!“入田®”通过源头防控,将病害扼杀在萌芽阶段,显著降低防治成本,科学选种、精准用药,让丰收从用“入田®”开始!用入田,不下田!CK